決策咨詢 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決策咨詢
 
周詩茵:古羅馬文明:“永恒之城”的衰落與中斷
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 時間:2023-10-23

  古羅馬文明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在今天西方的語言、建筑、法律、宗教與政治中,常常還能看到它的影子。

  相傳羅馬城是在公元前753年由一對孿生兄弟所建。他們在王室斗爭中被棄荒野,又因母狼哺乳而生存下來。這對兄弟后來也陷入內斗,他們之中的勝利者是羅慕路斯,羅馬城便因他而命名。羅馬從一個意大利臺伯河畔的小小城邦開始,在爭奪地中??刂茩嗟亩窢幹胁粩鄶U張,形成了一個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如今大約有50多個國家曾經是這個龐大帝國的一部分。帝國最終沒能逃過分裂的命運,以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一直延續到15世紀,而以羅馬為中心的西羅馬帝國在5世紀時就因“蠻族”入侵而覆滅。政權的崩塌與領土的破碎卻并未熄滅對帝國的記憶,還可能滋生出對新帝國的夢想。

  建造一座“永恒之城”

  羅馬人最初是通過日月星辰、森林、溪流、海洋、動物來理解自然深不可測的力量。他們給希臘的奧林匹斯主神都安上拉丁名字,把他們轉化為自己的神祇,負責保佑家族、城市、農事、園林、健康、生育、藝術等。羅馬人在家中和神殿敬拜他們,若要成功必須求得神的幫助,向外擴張時也要借助神的名義。今天,在羅馬城內仍有一座宏偉、質樸的萬神廟完整地保留下來(不過它后來變成一座基督教堂,否則也無法幸存)。這是一座用火山灰石筑成的圓形神廟,圓形穹頂上有一個標志性的圓形天窗。白天的陽光可以直接射入神廟,形成曼妙的光影。身處其中便能心生對宇宙的敬畏與遐思。

  較之端莊、秀美的希臘建筑,羅馬建筑更加雄偉、壯闊。希臘人喜歡在遮風避雨又相對私密的柱廊里徜徉,討論真理與智慧;羅馬人則經常在寬敞、開闊的廣場和劇場里聚集。他們喜歡公開演說,最好的作家也可以成為最好的雄辯家(如西塞羅)。聽眾們或洗耳恭聽,或歡呼吶喊,盡管他們沒有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但在這樣的氛圍里,每個人都不自覺地化身為“羅馬公民”,崇尚堅毅的品格和嚴肅的道德,為祖國的崇高與偉大感到自豪。其他城邦被羅馬軍隊征服后,有些居民也可能獲得羅馬的公民權,承擔分享相應的義務與權利。

  羅馬人從希臘人那里繼承了古典美的肅穆與平靜,但并未超越希臘人的成就。他們更擅長工程,用大理石將羅馬城建造得大氣磅礴,令小亞細亞的以弗所、西亞的安條克、北非的亞歷山大里亞等歷史名城得到發展,還為今天的巴黎、維也納、倫敦等國際大都市打下了根基。每個城市里幾乎都有標志性的廣場、市政建筑、神廟、劇場、競技場和大浴場,還有用水沖洗的公共廁所。城市之間也有許多道路和橋梁互相聯結,形成縱橫交錯的網絡,為維系一個龐大帝國提供了便利?!皸l條大路通羅馬”所言不虛,盡管到達偏遠省份仍需經歷艱難的旅程。時至今日,歐洲各地仍零星分布著一些2000多年前修建的溝渠與橋梁,如5歐元紙幣背面的“嘉德水道橋”。

  羅馬是一座永恒之城,也是一座墮落之城。社會的貧富差距一直很大,經濟與道德經常處于混亂的狀態,只有少數人能享受自由與繁華。有位羅馬人試圖用一則“四肢和肚子爭吵”的故事來讓平民和貴族實現和解。他把整個共同體比作一具身體,就算是大腿和手臂做了所有的活,它們也要依賴肚子提供干活的能量??梢?,身體的每個部分——也就是社會的每個階層,盡管它們分工不同、境遇不同,卻都彼此需要,不可或缺。羅馬人還擅長用喜劇作為生活的出口:先活靈活現地表現出現實的腐朽,再展示它如何分崩離析;先描畫一些荒唐愚蠢的人物,再看他們如何自取滅亡。然而,這種寓言式的寬慰和喜劇性的諷刺都只能暫時性地安撫人心。

  公元前2世紀,身為保民官的格拉古兄弟發起土地改革。他們試圖限制多占土地,解決失地農民的生計問題和城市的糧食問題,卻被貴族暴民殘忍殺害。羅馬富人的宮殿、浴場、馬匹、家具、珠寶、旅游、宴席和競選都越來越奢華。平民感到生活無望,便無心勞作;奴隸受到的壓迫最為慘重,起義此起彼伏。主動的改革與頻繁的起義都無法改變不平等的現狀和貧民的生存困境,而直接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激進手段一旦形成慣性,又將對政治生態和城市生活造成極大的傷害。

  從共和到帝制的轉型

  對務實的羅馬人來說,追求歷史的真相固然可貴,總結歷史中的成功經驗、考慮現實與未來的關系則更有裨益。他們喜歡描述羅馬建城的過程、對外戰爭的艱辛和國家英雄的形象,借此來樹立政治理想或展現個人抱負。

  羅馬人曾與其他拉丁民族為共同防衛而結成聯盟,后來他們的勢力逐漸蔓延到整個亞平寧半島,向西征服高盧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地中海以東。他們在新占領的土地上進行殖民,推廣拉丁文明,也期待物質的回報。羅馬政府在意大利以外的歐、亞、非三洲都劃定了一些“行省”,它們由總督進行治理,定期進行人口普查,以確保獲得精準的稅收。這些稅收不但要供養行政、司法和軍隊系統,還要補貼首都的居民,資助各大城市的建設。對外征戰的頻繁、帝國版圖的擴大和軍隊系統的臃腫令稅負愈發沉重,而且征收過程中常伴隨著腐敗和暴力。從《圣經·新約》中可知,在猶太老百姓眼中,稅吏比娼妓還要可惡。有了源源不絕的資源輸送,羅馬的有錢人能吃到來自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稀有食材——火烈鳥、鴕鳥、鸚鵡,穿著來自東方輕薄軟糯的絲綢,在豪華的浴場里優哉游哉,在斗獸場內尋求刺激、欲罷不能,在節日期間更是飲酒狂歡、恣心所欲。至今依然屹立在羅馬的凱旋門、紀功柱和方尖碑都是帝國征服的見證。勝利歸來的將軍和戰士要穿過高大、寬闊的凱旋門進入城內;雕刻著精美圖案的紀功柱是為了紀念圖拉真的“功績”,他是把羅馬帝國面積擴張到最大的皇帝;高高聳立的方尖碑是從埃及行省整塊運來,裝點羅馬的廣場、襯托羅馬的“偉大”。

  真正的共同體不能只靠利益的聯合與私人的庇護,還需要共同的規則。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詩人維吉爾宣稱,盡管其他民族在青銅塑像、大理石雕刻、預知天體運行等方面更出色,但羅馬人也有自己的才藝和使命——統治帝國的“萬族之眾”和制定“和平大法”。

  《十二銅表法》是最早的羅馬成文法。它制定于公元前5世紀,包括人法、物法和訴訟程序,是對以往習慣法的沿襲與更新,確立了保護私有權、按律量刑、法無特例等法學原則。但它也帶有極其明確的父權特征:把人分為自由人和奴隸,對他們規定不同的懲罰方式與強度;父親可以責罰、毆打甚至出賣孩子(只要不超過3次),擁有對孩子的生殺大權。這種專制、嚴酷的法律可以穩定家庭關系,維持強力高壓統治;還能培養服從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意識,有助于羅馬人在對外戰爭中凝聚力量、取得勝利,但無法讓家庭得到幸福,也很難平息社會矛盾。

  管理廣闊的疆域需要基本一致的法律。當既有成文法無法適用于所有案件,羅馬的職業法學家應運而生。他們專門從事法律活動,并提出自己的意見,以供法官審判時參考。學者對制度、命令和判決進行概念化、系統化的闡述也很重要。例如,一個人借了一匹馬,卻把它帶到了比商定好的更遠的地方。這是一件小事,但從對它的討論中可以得出一個更廣泛、更精確的對“盜竊罪”的定義。在以后的裁決中便可以援引這些法律術語。在司法實踐中,羅馬法逐漸具備了重視理性、強調普遍性的特點。宗教、政治、道德和習慣都可能對法律產生影響,但它們并不是法律,也不應替代法律。羅馬人經常譴責司法的腐敗,但這至少說明他們對法律有所期待。君主作為立法者也不能專斷地制定法律,并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它的約束。

  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8年開始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當時西羅馬帝國已覆滅近半個世紀。就像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侖等赫赫有名的立法者一樣,查士丁尼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的軍事領袖,他從日耳曼人手中奪回了一些領土,為隨后的立法行動樹立了威望、積蓄了實力?!皟H訴諸戰爭不足以拓廣皇帝的權力,和平時期的善政不可或缺……而唯有法律才能實現正確良好的統治?!薄睹穹ù笕酚?部分組成:《查士丁尼法典》主要是皇帝發布的敕令;《學說匯纂》是法學理論的百科全書;《法學階梯》是用于培養專業人才的法學教材;而《新律》是對《查士丁尼法典》的增補。從這些大致的介紹就能看出羅馬法具有內容廣博、體系完善、理論基礎扎實又實用性很強的特點。

  每一種法律都像是有自己的生命,它們可能夭折,也可能常青;可能在歷史中沉寂,也可能再次復興。在中世紀盛期,一些城邦就重新發現了羅馬法的好處,如12世紀的比薩采用了不少羅馬法的法律規則。而今天的大陸法系,即法、德、意、日、韓等國所采用的法律制度,都以《民法大全》的基本概念和原則為基礎。在這一法系中,法律的標準淵源是法典。司法判例很重要,但它們不是創制法律的主要方式。這是大陸法系與以英、美為代表的普通法系的重要分界點。

  “蠻族”入侵與文明中斷

  在羅馬帝國首位元首奧古斯都統治期間,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在敘利亞行省出生。羅馬人原本相信萬物有靈,基督教卻篤信“一神”,這對過去的信仰體系是很大的沖擊?;浇毯芸煳舜笈磐?,也令帝國政府感到不安。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睔埧岬钠群]能削弱基督教在羅馬帝國中的影響,犧牲的“圣徒”反而能激勵人心。312年,君士坦丁一世在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獲勝,他認為這與耶穌基督的支持、護佑有關?;实鄣酿б懒罨浇虜[脫了非法的地位,它們借用新宗教的力量,又積極介入教會事務,試圖確立只有一位神、一個皇帝的強權政治。盡管依然存在地方性的宗教傳統,但基督教成為帝國的“國教”。經由皇帝批準的教會法令自動變成帝國的法律,這有助于教會排斥異端、統一教義。羅馬教會還很有存儲與收納的意識,把法令、文件、來往書信都整理存檔,其他教會遇到棘手問題時便經常向它咨詢,無形之中又提升了它的地位。

  日耳曼民族是一個龐大、復雜的原始部落,包括東哥特、西哥特、汪達爾、法蘭克和盎格魯—撒克遜等多個分支。羅馬人視他們為外在的“蠻族”,在“文明世界”與“野蠻世界”之間劃定了一條邊界。4世紀下半葉,日耳曼蠻族受到西遷匈人的壓力,常常侵擾羅馬帝國的領土,擾亂公民的生活。410年西哥特人甚至洗劫了羅馬城,令整個帝國震動,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沖擊。神學家奧古斯丁為了回應“羅馬是否被神拋棄”的問題,提出了“上帝之城”的設想來解讀混亂的局勢:人間不過是一段客旅,它充滿爭執,有可能毀于一旦;而天堂才是救贖的希望和永恒的彼岸。他還把教會說成是天上之城在地上的“鏡像”,它在人間承擔神圣的使命,需要得到特別的尊重。不過奧古斯丁并不是一位無政府主義者。他承認,既然基督徒仍在地上生活,就應當尊重它的制度、風俗與秩序,服從世俗的政治權威。

  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蠻族廢黜,而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一直存續至1453年。蠻族征服了文明的羅馬,又吸收了被征服者的部分文明,基督教被用來繼續維持文化的統一。無論如何,此后西歐是由許多王國、公國以及名不副實的“帝國”組成,政治版圖支離破碎,直到1993年歐洲聯盟誕生,才再次形成政治的共同體。古羅馬文明的確給西方留下了文化與語言、藝術與宗教、思想與制度等方面的遺產,但它自身還是隨帝國的覆滅而化為了歷史。正因如此,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才會產生重新看到古典文明的感覺。然而,即使是這次所謂的“復興”,其實仍是借古典之名,表達一些新的文化主張。

  結語

  神祇、文學、歷史、法律和基督教都是塑造古羅馬文明的重要因素。羅馬人創建了一個龐大、復雜、能容納不同文化的帝國,提供了相對有序、穩定的環境,留下了精美的建筑和法律的傳統,這些都彌足珍貴。但與此同時,在帝國的運行與擴張中,還是處處可見嚴酷、荒誕、不平等的現象。

  西羅馬帝國覆滅后,古希臘、古羅馬與日耳曼的特征有選擇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政治上持續分裂、文化上卻具有統一性的“基督教世界”。帝國的回憶與基督教的傳承使西方文明維持了某種程度的整體性。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

 
編輯:杜艷敏
市委黨校舉辦傳統文化 ...
市委黨校舉辦《深入領 ...
2023年度黨校教師專業 ...
市委黨校舉辦《提高突 ...
市委黨校舉辦國防教育講座
市委黨校舉辦《信訪工 ...
市委黨校成功承辦“全 ...
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孫 ...
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開 ...
市委黨校成功承辦“全 ...
市委黨校舉辦《列寧晚 ...
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 ...
市委黨校舉行新招錄教 ...
市委黨校深入開展市情 ...
延壽縣“三注重”淬煉 ...
道外區委黨校開展主題 ...
道里區委黨校舉辦2023 ...
尚志市委黨校舉辦2023 ...
市委黨校主體班赴尚志 ...
弘揚東北抗聯精神 促進...
道外區委黨校召開專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備案/許可證編號為: 黑ICP備07502301號
版權所有:哈爾濱市委黨校 校辦公室:85952101 黨校郵箱:HRBPS123@126.COM 技術支持:哈爾濱新聞網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