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边@為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指明了發展方向和具體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提升東北地區內生發展能力,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局。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提振東北經濟社會發展信心,夯實東北地區發展根基,強化東北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戰略支撐作用的必由之路。
以實體經濟為根基構建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東北地區資源條件好、產業基礎雄厚,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重型裝備生產制造基地,真正把東北的獨特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能夠為壯大我國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中有所作為,東北地區需要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不斷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這意味著東北地區既要瞄準全球生產體系的高端產業,大力發展具有較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推動鋼鐵、石化、機械等傳統制造業向高端產業鏈攀升;也要瞄準智能化目標,充分發揮產業數字化的場景優勢和數字產業化的資源優勢,推動“東北制造”向“東北智造”轉變。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東北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功能。此外,還應進一步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等軟性環境建設能力,穩步擴大東北制度型開放,打造向北開放新高地。
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構建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目標背景下,東北的重要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東北地區具有高校、科研院所富集的資源優勢,以此為立足點,將東北科教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需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和優化科教創新資源,在不斷加大基礎研發投入的過程中,增強基礎零部件、先進工藝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供給能力,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提升產業基礎支撐能力。同時,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培育產業園區,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發揮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高效集聚創新要素。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提高東北科技創新能力,優化創新產業環境,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加大人才振興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創業創新平臺,支持東北留住人才、引進人才。
明確產業轉型升級方向,構建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關鍵。唯有積極主動破困前行,搶抓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超前謀劃布局產業新賽道,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與此同時,用好東北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優勢,發展現代生物、大數據等新興特色產業,發展冰雪經濟和海洋經濟也是未來方向。在加強保障方面,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市場化改革,激發生產要素活力,打破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路徑依賴,以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為目標,發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實施國有企業振興專項行動,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實施更多面向中小企業的普惠性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唯有以實質性舉措降低制度性成本吸引優質要素流入,夯實產業轉型根基,進一步優化政治生態,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完善干部擔當作為激勵和保護機制等,方能為各類經營主體創造穩定、透明、規范、可預期的法治環境。
當前,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正當其時。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立足資源區位條件,發揮比較優勢,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東北地區一定能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汪彬,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