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領 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思想引領
 
董振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 時間:2023-10-13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要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最關鍵就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用好這一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自覺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更好轉化為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文化基因,也深刻闡明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還深刻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充分表明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文化自覺。

  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根基和文化基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又浴火重生、生生不息,成為世界上唯一文明從未中斷的民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必須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傳承發展。

  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在啟蒙與救亡中孕育,在爭取獨立與解放中豐富成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為我們提供了破舊立新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推動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走向社會繁榮與國家富強,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傳承發展。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一脈相承,是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進一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升華發展出來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偉大實踐的生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們要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提供文化底蘊,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秉持開放包容,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史,就是一部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和實生物、革故鼎新的創新史,內在蘊含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為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偉大的中國智慧。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人類文明多彩多姿、多元并存,各種文明都是平等的,都是人類在生存發展中創造的,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有深刻認識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才能不斷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實現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彼此借鑒、求同存異、和諧共生,使人類文明更加姹紫嫣紅、欣欣向榮。人類文明延續至今,每一種文明都有其歷史合理性,都有其時代進步性,都有著獨特的優勢?!安煌薄岸嘣笔巧鐣l展的必然,更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一種文明發展終有其局限,只有做到兼容并蓄,開放學習借鑒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更好實現自身的發展。

  開放包容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中華文明一經形成,就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在開放中吸收異質文明、在包容中消化異質文明、在多元融會中更新自身,而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就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傳承的土壤中。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得益于中華文化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這樣的文化自信而不狹隘排外,才能有容乃大,不斷在文化傳播、交流、互動中得以發展、得以進步。

  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采取學習借鑒的態度,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世界文明歷史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俱進,不斷吸納時代精華。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們就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理論創新必須講新話,但不能丟了老祖宗,數典忘祖就等于割斷了魂脈和根脈,最終會犯失去魂脈和根脈的顛覆性錯誤”。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要深入挖掘和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在守正創新中構筑中華文化新氣象、激揚中華文明新活力,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堅持守正創新的前提是守正,就是要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守“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堅守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動搖不得。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要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就必須立足本國實際,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我們就要堅持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對中華5000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從而鞏固和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堅持守正創新的要求是創新,就是要創造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我們要準確把握時代大勢,勇于站在人類發展前沿,聆聽人民心聲,回應現實需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拓寬理論視野,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來創新和發展黨的理論,形成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理論大格局大氣象,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推動文化創新和文化自覺,返本開新,從而永葆中華文明創新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在“七個著力”上下功夫,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堅守好魂脈和根脈,做到返本開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切實擔負起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編輯:杜艷敏
市委黨校舉辦《深入領 ...
2023年度黨校教師專業 ...
市委黨校舉辦《提高突 ...
市委黨校舉辦國防教育講座
市委黨校舉辦《信訪工 ...
市委黨校成功承辦“全 ...
市委黨校耿海霞副教授 ...
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孫 ...
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開 ...
市委黨校成功承辦“全 ...
市委黨校舉辦《列寧晚 ...
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 ...
市委黨校舉行新招錄教 ...
市委黨校深入開展市情 ...
延壽縣“三注重”淬煉 ...
道外區委黨校開展主題 ...
道里區委黨校舉辦2023 ...
尚志市委黨校舉辦2023 ...
市委黨校主體班赴尚志 ...
弘揚東北抗聯精神 促進...
道外區委黨校召開專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備案/許可證編號為: 黑ICP備07502301號
版權所有:哈爾濱市委黨校 校辦公室:85952101 黨校郵箱:HRBPS123@126.COM 技術支持:哈爾濱新聞網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