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領 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思想引領
 
如何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 時間:2022-11-0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為當前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指明了前進方向。

  實體興,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實體經濟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體,也是國家真正創造財富的經濟形態。只有擁有堅實發達的實體經濟,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經濟中站穩腳跟。發展實體經濟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經濟實體水平越高,經濟實力就越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也越強,這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硬道理。我國是靠實體經濟發展起來的,還要依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面對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課題,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之上。

  當前,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問題仍然突出。伴隨著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張,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積累了一系列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實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顯現。創新不足帶來關鍵技術缺失,導致結構性供需失衡。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產品的供給能力不足,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并長期存在,經濟過度金融化阻礙資本流入導致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制造業競爭的全球挑戰加大,面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雙重擠壓。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存在差距。同時,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領域我們又面臨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競爭挑戰。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不深,阻礙了經濟整體效能的釋放。數字技術在不同產業、行業和地區的覆蓋不均衡,數字技術尚未形成對產品全生命周期和產業鏈的深度賦能,以及信息基礎設施不完備、監管體系與標準規范不完善等,客觀上制約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我們要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變化的潮流中、在各種風浪挑戰的沖擊下行穩致遠,就必須牢牢夯實實體經濟的根基。

  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關鍵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處理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推動虛擬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體經濟供給質量提升和高質量發展,必須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這就要推動報酬結構再平衡,形成實體經濟友好型報酬結構,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人才、企業家才能、長期資本等優質生產要素更多向實體經濟領域配置。虛擬經濟必須與實體經濟相協調。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體系提供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能力,加快建成支持創新創業的耐心資本長期資本的形成機制,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并舉。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任務之一;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這要求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釋放新潛能。積極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打造新興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處理好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系,推進經濟循環真正暢通起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這就要求在原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兩者之間的協調配合。一方面,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為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供給體系也要進行及時調整,這樣才能充分釋放消費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堵點,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擴大內需有效制度。消費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擴大內需的政策要適當加大力度,從供需兩端推動經濟擴容提質,逐步邁向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編輯:杜艷敏
市委黨校副校長張迎調 ...
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孫 ...
市委黨校副校長張迎走 ...
市委黨校召開第三十次 ...
市委黨校黨員干部下沉 ...
市委黨校青年理論學習 ...
市委黨校中青班舉辦先 ...
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教 ...
市委黨校副校長張迎調 ...
市委黨校副校長張迎走 ...
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孫 ...
市委黨校召開第三十次 ...
市委黨校黨員干部下沉 ...
市委黨校組織群團工作 ...
通河縣委黨校舉辦通河 ...
尚志市委黨校組織參加 ...
阿城區委黨校舉辦阿城 ...
道外區委黨校召開全體 ...
阿城區委黨校組織全體 ...
尚志市委黨校召開理論 ...
阿城區委黨校到松峰山 ...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備案/許可證編號為: 黑ICP備07502301號
版權所有:哈爾濱市委黨校 校辦公室:85952101 黨校郵箱:HRBPS123@126.COM 技術支持:哈爾濱新聞網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