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教學科研協同發展
教師的教學、科研活動在貫通理論、歷史與實踐,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和方式上是一致的?;谶@一定位,教師必須把促進教研協同發展作為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學質量,夯實學術基礎,要正確看待和處理好若干關系。
“?!迸c“主”的關系。近些年來,黨校引進的教師都具有較高學歷,經受過專門學術訓練。與此同時,黨校加強主業主課建設,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的比重不斷提高。于是,當前一些教師在對待原有專業和主業主課關系上,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是“固守”原來的專業方向,不愿融入主業主課,甚至認為專業發展空間越來越狹窄;另一種是放棄原來的專業積累,轉向上課機會多的領域。這兩種做法都存在偏頗,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原來專業和主業主課之間找到結合點。實際上,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是黨的歷史、黨性教育,都涉及理論和實踐中的大量命題,每個學科都可以找到發揮作用的地方,不能把主業主課理解為少數學科、少數教師的事情。
“點”與“面”的關系。不管是從事哪個領域的教學科研,都應有個立足點。這個點代表一定的學科學術背景及教師觀察問題的視角。但是,由于黨校學員來源的廣泛性,就要求教師具備更廣闊的視野,對所在學科前沿動態要心中有數,還要對相關學科有大致的了解,對各個方面最新理論、最新政策、最新實踐也要及時跟蹤,能夠隨著理論和實踐發展而持續提出新課題、新觀點。從創新角度看,大量創新基本屬于橫向創新,即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視角碰撞交流的結果。教師應克服學科局限和“門戶之見”,更不能因一孔之見限制了自己吸納新知識的能力和平等對話的意識。
“深”與“淺”的關系。科研活動著眼于“深入”,教學活動則要求“淺出”,鉆研得很深,但不善于課堂表達,好東西難免曲高和寡,無法充分傳遞到學員那里。如果學員聽得“很累”,那么他們就會懷疑教師自己是否搞清楚或教師所講內容的科學性。另一方面,沒有“深入”的思考,“淺出”就可能變成“淺薄”“淺陋”,同樣無法贏得學員的尊重。缺乏內涵和深度,便可能出現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現象,把主要精力花在口才訓練、課件制作上,放在所謂“方法創新”上。事實上,“技術”“技巧”無法彌補或掩蓋內容的蒼白。
全面提升教學科研水平、不斷產生高質量成果,是一項長期而艱辛的工作,但卻是值得為之付出的工作。越來越多的黨校教師做到政治過硬、學養深厚、善于施教、品行高尚,黨校事業就擁有了堅實的人才基礎,黨校所承載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就能得到更好地實現。